为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,促进工程实训中心(以下简称“中心”)网络课程建设,规范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工作,提高中心网络课程的水平,根据教育部制订的《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》中的有关要求,并结合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情况,特制定本办法。
第一章 概述
第一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,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:按一定的教学目标、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。其目的是便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(如网上辅导、答疑和提交作业等),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。
第二章 分类
第二条 网络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可分为自主学习型和授课型两大类。
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是使用Web技术,按照一定的教育技术规范来编写的多媒体课件,其学习内容及形式都比较丰富灵活,适合于学生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学习。
授课型网络课程类似电视教学,不同的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播放。网页中可以同时出现教师的讲课录像或教师的像片和讲课录音、教学内容的章节简介和教师的讲稿内容,这类课件包含音视频内容,适用于宽带上网的学生学习。
第三章 总体构成
第三条 网络课程总体上由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构成。
1、教学内容(十三个组成部分)
课程介绍:要求对本课程做一个不少于1000字的介绍,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、地位、教学内容、教学特点、学习方式等基本信息。
指定教材:要求有配套的网络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封面素材,包括书名、作者、出版社、出版日期等内容。
考核办法:每门课程应该准备相应的考核办法。
学习方法:要求对本课程做一个不少于800字的学习方法介绍,讲明本课程学习要求、学习难点、学习特点,并对如何学习本课程给出指导性意见。
教学大纲: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、难点。
教学计划:以时间为单位的学习进度。(建议以“2节”为单位提出学习进度要求)。
授课录像:教师课堂授课实况录像。
授课教案:要求以课时为单位(45分钟讲解),提供教师讲稿或者与讲课配套的黑板板书内容(或者投影内容)。
课外习题:课外习题分为作业习题、讨论习题以及思考题。
作业习题要求以章为单位配套,每章应该有不少于一套,或者以周为单位,每周应该配套一套习题。讨论习题要求以章为单位或者以周为单位配套,每章或者每周应该有一个讨论习题。思考题要求以章节为单位配套,每章至少布置一道思考题。
参考文献:以章为单位配套相应的参考文献目录以及相关网站,每章应该配套不少于5篇文章的目录或者相关的网站。课程参考书籍,不少于五本。
网络资源:提供和本课程有关的,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素材。具体包括相关论文链接、相关网站链接、相关新闻链接、相关背景知识链接、相关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
2、网络教学支撑环境
练习题:题型一般有是非题、单选题、多选题、填空题等形式。也可以建立课程的练习题库,题库应包括试题所属的模块、题型、试题正文、标准答案等字段,系统应能让用户浏览从练习题库动态生成的网页,应在相应的模块中,建立到练习题的超链接。
答疑系统:每门网络课程应配备丰富、完整的答疑资料库内容。并提供答疑网页界面,并能够对问题与解答进行网页发布。
课程学习讨论系统:提供基于Web的讨论组内容浏览、提交、管理等功能。
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:提供作业提交、教师批改作业与反馈、作业统计与管理等功能。
第四章 表现形式
第四条 在网上教学系统中,网络课程是以目录的形式显示其基本要素,除课程名称等课程基本信息外,其余是各章节的名称及对应的网络课件、实验和作业等课程学习内容。
第五章 基本要求
第五条 交互性强:网络课程内容的显示应该是可操纵的,依据“网络课程平台”规范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、简单测验结果等学习活动及时做出反馈功能,实时或e-mail交互答疑。
第六条 界面直观友好:网页界面要美观,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;页面导航清晰,操作简单、直观,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;必需的提示信息要准确和恰当。
第七条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: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,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,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思考,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作用。
第八条 注重教学设计:重视教学设计,注意分析学生的特征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,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,设计能够促进建构知识的学习策略。
第六章 管理
第九条 网络课程建设由教学管理部负责管理,每年组织网络课程研讨会,进行网络课程运行评估工作,并定期对网络课程进行维护。
第十条 教师申请网络课程需报教研室初审,然后报教学管理部审批。
第七章 附则
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。
第十二条 本办法解释权在中心。